第四章 食物模型的多变用途
70年代,热敏度较高的蜡被塑料取代,这样不仅增加了模型的使用寿命,食物的细节刻画也更加细致。现在日本拥有超过200个食物模型制造商,生产供应全日本餐厅的“菜品”。
最具创意的,是日本人将食物模型变成了营养指南工具。技术人员将每个模型下方用电子标签记录上该食物的营养成分。
这些真假难辨的食物模型,也成为日本抢手的旅游纪念品,并且广泛应用于文具制造、室内设计甚至博物馆的标本复制品中。
当你按照自己真实吃过的一餐,将对应模型组合在带有读取器的托盘中时,模型底部的芯片,会将营养信息传入电脑,电脑将快速测算出这顿饭的营养是否均衡,以及摄入的卡路里数值等。这一发明,也使日本营养学家们在推行全民饮食健康教育时更具说服力。
其实,这种模式在中国已经盛行起来。由清华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和TGC GROUP 旗下的上海共荣营养模型研究所的专家们联合到了一起,研发了中国第一套“3D互动式营养配餐及膳食调查自评系统”。用户可以从上百种食物中自行挑选,将所选的食物往托盘上一放,所有的营养素就会同时显示在PC屏幕上,电脑同时进行运算分析,配餐是否合理一目了然。本系统最神奇的地方是,用户可根据喜好自由地将食物添加或移除,而屏幕显示的数据也同步加减,真正实现了人机互动!
生动、形象、寓教于乐,让营养教育不再拘泥于一个计算器一张成分表,而是能摸到能看到能真实感受到的食物,能实时反馈对比数据结果,能瞬间调整膳食方案,这就是共荣的3D营养配餐系统,科技创造的新时代“神笔马良”。
古代神话故事中神笔马良用一支画笔将纸上的东西变成活灵活现的物体出现在人们面前,而现如今,上海共荣营养模型研究所运用新时代的科技手段将这一“神话”变为现实。
在过去的营养咨询中,营养师和患者之前总有一条无形的代沟,那就是食物量的估算。营养师敲了大半个小时的计算器算好的数据到了患者手中成了天书:80g米饭是多少?260g的水果又是多大?这菜是原材料的重量还是烧完之后的重量?营养师拿出膳食调查参照图谱来解释,可图片上大小不一的餐具又是让患者一头雾水。
欢迎现场体验,详情请致电021-58396181或发送电子邮件至777@gongrong.com ,专业人员负责解答。
图片均截取自NHK纪录片《日本的仿真食物》
中华美食 雪冰 可丽饼 西餐 厨具 康宁 德国 韩国雪冰 日本 抹茶 辻利 营养模型 食品广告 休闲餐饮 异域料理 营养指导 三色食物群 饮酒 限制 蔬菜 能量套餐 日本料理 DQ 哈根达斯 冰激淋华夫饼